【校長專訪】明白家長難處提供管教支援 陳小燕校長:關心和理解需要雙向

升學教育

發布時間: 2022/05/20 13:44

分享:

分享:

學校奉行每人一職,包括風紀、圖書管理員,讓學生感到被需要和重視。(學校提供圖片)

理解家長的壓力和難處,在孩子教育和管教方面盡量提供協助,是聖公會李兆強小學建立關愛校園文化之目的。陳小燕校長認為家長需要一個宣洩和交流的平台,能夠彼此扶持,更可在緊密的家校合作中,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,為小朋友的愉快成長打好基礎。

父母並不是萬能的超人,力抗沉重的生活壓力之餘,也要兼顧孩子的教育,很多時顧此失彼而不自知。甚至有種將孩子在校門前放下,便可將教育責任全權交給學校的解脫感,陳校長認為這主要源於家長對管教孩子的無力感。

重視家長教育

無論是大人或是小朋友,當得到肯定或讚賞時,自會更有動力去完成工作或任務。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也需要得到理解,學校便是扮演這個角色,也陳校長推動關愛校園文化的由來,特別著眼於家長教育方面。「學校不只是關愛學生,也會關愛學生背後的家庭。同時希望家長亦都關心學校,甚至進一步是其他學生,才能發揮相互的作用。」家校關係融洽親近,無形中促進了親子關係的建立,當親子間能夠保持良好溝通,便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衝突。

陳校長認為小朋友情緒穩定,感受被關心、被重視,學習效率自然事半功倍。(湯致遠攝)

從事教育二十多年的陳校長,不禁慨歎近年家長的壓力愈來愈沉重。「比起以往,家長特別喜歡投訴,當細心聆聽後,發現很多時不單是小朋友的教學或學習問題,還包含了家長本身的工作壓力、夫妻相處等情緒問題,一連串反應下才會有激動的反應。」只要老師和校長走多一步,問句「在學校和小朋友方面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」,當家長感到被理解,嬲怒自然會慢慢平復。

關愛校園便設立一個可讓家長宣洩和交流的平台,分享子女各式各樣的情況和解決之道。透過同路人的理解和互助,家長著實可減輕不少壓力,亦朝著建立良好親子關係邁進一大步。

說話需要藝術

作為3孩之母的陳校長,更不時在小組活動中跟家長分享經驗和心得,她發現家長在管教子女方面甚有心得,但很多時卻欠缺一點小技巧,以致功敗垂成。她說:「即使出發點一樣,但表達方式不同,帶來的效果絕對是差天與地。」就如父母必然着緊子女的成績,實際操作卻變成下班回家便率先質問小朋友「做晒功課未?點解係度玩?」不自覺地形成雙方對立的境況,讓不聽教、頑皮等問題隨之而來。

在陳校長提點和家長分享討論中,便發覺這是源於傳統中國人的父母形象過於威嚴,較少用委婉的說話方式表達,也忘記了讚美的肯定和鼓勵作用,若能換上「已經做完功課,很叻」或是「功課有不懂的地方嗎」,相信局面會完全不一樣。

陳校長強調語言是一門藝術,「孩子簡單又敏感,他們只想要被理解、尊重和關心。」關心和理解是需要雙向,學校亦會教導學生去理解父母工作的辛勞,讓他們知道即使簡單說句「媽媽辛苦了」,或是倒杯水給剛下班回家的媽媽等,已足以令媽媽感到安慰和開心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感到尊重和關愛

至於近年令家長如臨大敵的打機問題,陳校長笑說凡事都有正反兩面。「打機未必是壞事,不妨以獎勵方式來解決,如完成功課可玩半小時遊戲等。小朋友為了得到打機的獎勵,可能更積極地完成任務,這也可以轉化為動力。」即使小朋友撒嬌想多玩一會,也要定下10分鐘、5分鐘等明確時間,絕不能是「玩多一陣」。

在父母跟子女的協商之中,子女需要感到被尊重和關愛,才會樂意執行規矩。如在某次小六的家長會中,很多家長表示覺得孩子很反叛,喜歡駁嘴、吵架、不聽教等。陳校長認為主要是雙方溝通不良。「學校對學生的要求,全都有解釋,如為何不可做、做了有何後果等,說得清清楚楚。五六年級的同學已經好明白事理,當家長以平和語調去勸解、疏導,他們會很願意去配合。」

家校積極配合

學校和家庭對小朋友的個性和習慣形成,同樣有重要的影響。學校會通過家書、通告、校訊,盡可能讓家長得知小朋友的學習內容,如自律、守時、服務精神等。陳校長說:「家長要知道學校在幫小朋友建立責任和習慣,而這個教育責任並不能全都交給學校。家校要互通,雙方要配合。」如正在講守時的重要性,但家長帶小朋友上學卻是最後一分鐘才跑入校門,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。

家長不時在小組討論中交流和分享心得,以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。(學校提供圖片)

陳校長認為教育的重點是育人。「家長可將小朋友的過失,視為他們成長中面對的困難,當我們能幫他們解決,便少了一個成長的障礙。讓小朋友知道做錯事時,會有人告知解決方法,這才是上學的意義。」上學是學做人,陳校長希望學生不只學會待人接物,而是能夠勇敢面對困難,想辦法去解決。又或是失意沮喪時,能夠堅強面對和處理。

記者︰劉妙賢